2023年3月3日是第十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我國宣傳主題為“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物種保護”。眼下正值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開局之年,據廣東省林業局消息,廣東將持續強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全力推進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和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部署十項重點行動
構建完善保護體系
在野生動植物日來臨前夕,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了《廣東省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出要高水平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以國家公園為核心的就地保護、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現代化治理等五大體系,并提出,到2030年,我省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0%,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5%,全面形成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水平和自然教育服務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圍繞目標實現,該行動計劃部署實施十項重點行動,力促構建和完善科學規范的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一是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與評估行動,建立全省動植物多樣性數據庫;二是開展以國家公園為核心的就地保護行動,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保護和擴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原生地;三是開展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行動,全面推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種群擴繁、遺傳特性保持、野外回歸和種質資源保存等工作;四是開展珍稀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行動,實施中華穿山甲、華南虎、仙湖蘇鐵、水松為代表的78種重點物種保護工程,打造國家物種保護名片;五是開展野生動植物收容救護能力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救護保護能力;六是開展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提升行動,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體系;七是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健全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法規,加強資源監管及保護成效考核,建立野生動植物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八是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推進動植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究,規范野生動物科研、藥用、展示等非食用性利用;九是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技術科技攻關行動,為綠色發展提供資源植物和科技支撐;十是開展野生動植物多樣性保護宣教行動,推動數字化動植物博物館和動植物科普數字化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氛圍。
以綠美廣東為引領
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范本
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一部分,廣東生物多樣性備受社會關注。近年來,廣東扎實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組織實施華南虎等重點物種保護工程和豬血木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建立蘇鐵、蘭科等9個國家級動植物保護機構,搶救性保護54種國家規劃專項拯救物種,蘇鐵、蘭花、木蘭、叢生竹等種質資源保存量居全國前列,率先實行五年禁獵野生鳥類,將“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明確寫入省級地方性法規,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嚴厲打擊各類涉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行為,強化疫源疫病監測預警和防控,加強外來物種管控以及藥用野生植物資源人工栽培,推動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種群持續性恢復和增長。
據最新統計,廣東省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其中,與2012年相比,廣東省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新記錄增加了278種,同時,省內記錄白鷺、大白鷺、蒼鷺、環頸鸻、赤頸鴨、綠翅鴨、鳳頭潛鴨、黑腹濱鷸等鳥類的種群數量增多,超過1000只;多地野外發現中華穿山甲、亞洲黑熊、白鶴、中華鬣羚等物種活動;在韶關南雄發現百株以上野生丹霞梧桐新分布地,在南嶺發現南嶺疊鞘蘭、南嶺頭蕊蘭、廣東兜蘭、佛岡擬蘭等8個新種和16個新分布物種等。近兩年還監測發現有白鶴、勺嘴鷸、紫紋兜蘭、丹霞蘭等20多個物種在廣東有新分布。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廣東將全面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大工程,高質量實現我省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遺傳資源保護與恢復,構建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地保護新格局,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生物多樣性治理、保藏量、科研能力走在全國前列,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筑牢生態根基,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廣東方案。